首页 > 今日焦点  >  正文
以后面朝大海,还能春暖花开吗?
2023-09-01 10:17:47 来源:河南卫视

朱小凤丨文

2023年8月24日是历史性的一天。就在这天,日本不顾全世界的反对,在北京时间中午12点,将200多吨的核污染水,排入了海洋中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样的核污水排放将持续30年!30年后,未来的大海还会是蓝色的吗?蓝色大海中的海洋生物又该何去何从?

作为日本的邻国,我们中国是个陆地大国,又是个海洋大国,我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,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.8万公里,居世界第四位。

中国是妥妥的“海洋大国”,据《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》统计,我国海洋鱼类有1694种.其中硬骨鱼类有1519种,占89.7%;软骨鱼类有175种,占10.3%。

不过你知道吗?我们与海洋的关系贯穿上下五千年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国与海的那些事儿。

01 山海中国

从古至今我们都是一个面朝大海的国家,面海而居的先民们,从没有背弃过海洋,但对海洋的认识也千差万别。

从甲骨卜辞看,中原人写下“河”字时,就写下了“海”字。《说文》释海为:“天池也,以纳百川者,从水每声”,《释名》说:“海,晦也”,但在上古之人眼中,海洋是天池之水,是一个充满黑暗恐怖的地方。

提起古人与海洋的关系,或许很多小伙伴第一时间想到的是“贝币”。

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中,发现了山顶洞人使用的青鱼骨和海贝壳,说明在新石器时代,中国先民就已经和海洋开始打交道。

在《禹贡》的记载中,就出现沿海地区向中原进贡的记录,如在扬州的记录中,“岛夷卉服。厥篚织贝,厥包桔柚,锡贡”。

岛夷指的是沿海小岛上的居民,他们穿着草编的衣服,向夏王朝供奉的物品有海贝。

中国古人活动的海洋区域主要在海滨和近海,看不到尽头的远海和剧烈的海洋风暴,让古人充满畏惧。在古人眼中,海中是一个神秘的世界,既有凶猛无比的怪物,也生活着令人向往的仙山。

如在《山海经》一书中,就记载了许多外貌奇特但拥有神奇力量的海洋鱼类。如薄鱼,“其状如鳣鱼而一目,其音如欧,见则天下大旱”,这些鱼类如果出现于人间,必然会引起极大的灾难。

当然《山海经》还记载了很多生活在海洋中的神灵,《大荒东经》记载:“东海之渚中有神,人面鸟身,珥两黄蛇、践两黄蛇,名曰禺虢。黄帝生禺虢……禺虢处东海,是为海神。”

海神人面鸟身,他还是黄帝的儿子。海洋中还有一个神灵叫“烛龙”。

《大荒北经》记载:“西北海之外,有神,人面蛇身而赤,直目正乘,其瞑乃晦,其视乃明,不食不寝不息,风雨是谒。是烛九阴,是谓烛龙。”烛龙人面蛇身,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,闭上眼睛就是黑夜,不用进食也不用休息,永恒地存在于天地间。

《山海经》中都是中国最早的朴素的海神观念,也是那时的人们对大海最早的神奇想象。

02 南宋的大海 浪漫又诗意

人面鸟身的海参,掌控昼夜的烛龙,发出“哈哈”声的哈哈鱼……

《山海经》是古代有名的神话地理志,“海经”部分更是充满了古人对海洋奇幻瑰丽的想象,每一个都叫人万分陶醉。不过古人对于海洋生物的了解也并不是全是“抽象”,也有具象“写实”。

地球上的大海,古老神秘,汹涌瑰丽,未知惊喜。早在南宋时期,一位叫刘松年的画家,就画出了那片他眼里的海洋——《海珍图》。

《海珍图》全卷26.8*320.7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,画中题跋写道,“乾坤之气都聚于海”。因此海里的生物变化莫测,充满神秘色彩。

画面记录了螺,蟹,乌贼等30多种海洋生物,画面的很多海洋生物也都被赋予了中国式的浪漫色彩,有拜月的海猪,披着蜀锦的螺,色彩斑斓的海藻...

超现实的配色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海底世界。不仅如此,热爱风雅的宋人还给每一个生物旁赋予了一个个典雅的名字:海际玉蟾、合浦含珠、庄居望潮……极富浪漫与诗意。

03

清代的大海 想象力十足

时间来到清代,人们对海洋的向往只增不减,这次是一个叫聂璜的“灵魂画手”成为了海洋生物的“摄影师”。

康熙三十七年,钱塘人聂璜开始了他在中国沿海城市的云游之旅,足迹遍布河北、天津、浙江、福建等地。

作为海洋动物爱好者的他实地考察各海域水生物的种类、习性、形态,将所见所闻绘图成册,再辅以文字记录下来,取名《海错图》。

“海错”一词不是指海量的错误,“错”为种类繁多、错杂的意思,出典于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厥贡盐公式,海物惟错。”“海错”是我国古代对于海洋生物、海产品的总称。

《海错图》在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成书整整4大册,收录了共计233幅图画,记录下371种海生物,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纸上“海洋馆”。

作为一本正经的海洋生物百科全书,《海错图》不仅记录了很多海洋生物的真实情况,还出现了不少充满想象力的奇葩动物,像鬼头章鱼、人鱼、长寿章鱼和海和尚等传说中的生物也被根据“亲见者”口述或者文献描绘记录下来,不时出现穿插在画册中,绘成呆萌的“灵魂画作”。

除此之外,书内还介绍了各种可食用海洋物种的烹饪方法,不愧为舌尖上的民族,对吃的执念古今不变。

04

古人吃不吃海鲜?

古人对大海的好奇和想象,从未停止。那么到了最后一个问题,古人吃不吃海鲜呢?

在古人的餐桌上,海鲜主要分为鱼、虾、蟹三种,其中尤以蟹类为主,李白曾写下“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莱,且须饮美酒,乘月醉高台”。

陆游亦有诗云:“蟹肥暂擘馋涎堕,酒绿初倾老眼明。”道出糟蟹之风味。

不过古人吃的蟹,想来大多以河蟹为主,,相比于螃蟹,牡蛎和生蚝是妥妥的古人海鲜top1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等典籍里也都记载了牡蛎药性,沿海居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生吃,或者蒸,烤。

如果说到古人吃生蚝,那苏轼必须有姓名。被贬到海南,苏轼被生蚝的美妙滋味深深种了草,他写给家里人的书信中说道:

“冬至前二日,海蛮献耗,剖之得数升肉。与浆入水,与酒并煮,食之甚美,未之有也。”

翻译一下:冬至前两天,当地人送来了生蚝,我把这些生蚝剥出来几升肉。然后带着浆放到水里,加入酒一起煮熟,那吃起来真是好吃啊,我之前都没吃到过这样的美味。

问汝平生功业,不过黄州惠州儋州,苏轼在海南岛吃了整整三年的生蚝,对生蚝真的是爱到骨子里。他还专门写信告诉家里人,千万别把生蚝告诉“北方人”!

“每戒过子慎勿说,恐北方君子闻之,争欲为东坡所为,求谪海南,分我此美也。”

海南岛的生蚝实在太美味了,你可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,不然他们都争着抢着要被贬到海南岛来和我抢生蚝吃了。

除了生蚝,鲍鱼和鱼翅,也是从古至今的补品。

《汉书王莽传》记载:“王莽事将败,悉不下饭,唯饮酒,啖鲍鱼肝”。

鲍鱼自古以来就是顶级的食材,古代地方官员历年要向朝廷进贡,带去新鲜的鲍鱼是不可能的,所以把鲍鱼晒成干,而鲍鱼干的做法也多样,有红烧、捞饭、捞面、红烧、虫草炖、豉汁蒸、蒜茸蒸、鸡汤煲等。

鱼翅,是由鲨鱼的胸、腹、尾等处的鳍翅制成。古人捕捞工具简单,能抓到这样凶猛的动物,非常不易。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这样记载鱼翅:“背上有鬣,腹下有翅,味并肥美,南人珍之。”

《明宫史》也有明熹宗喜食用鱼翅、燕窝、蛤蜊和鲜虾等多种原料制作的“一品锅”的记载。

看到这或许你也有答案了,古人也是深深的被海洋的美味种草。螃蟹、生蚝、鲍鱼,哪一样都是心头好。

韩愈在南海之滨,见到了流着蓝色血液的眼睛长在硬壳上的鲎(hòu),尾巴像蛇的蒲鱼,长了很多脚的章鱼......

曾经的他们看到了比今天更加美丽多姿、神奇瑰丽的海洋。

从古至今,海洋给了人们来自大海的馈赠,也让人们对大海充满无限想象,在内心构建出一幅“山海”奇观。

早在数亿年前,海洋就孕育了生命,海洋是生命的摇篮,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,生物的演变进化离不开海洋。

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空间,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,对人类的未来生存有着绝对的重要性。

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水,这种持续的污染将如何影响海洋生物或人类,目前我们尚不清楚,据专家预测,这种行为将对海洋生态造成长达1570万年的影响。

关爱海洋,就是关爱我们自己。我们在担忧海洋生物该何去何从的时候,也同样担忧,我们的明天,以后的大海,还会是人们的向往吗?

标签:

精彩放送